Site icon 新視傳媒

ATCT公開20240813聲明書 針對藝術界提出對吳冠中畫作與清代田黃觀點

ATCT公開20240813聲明書 針對藝術界提出對吳冠中畫作與清代田黃觀點

(編輯中心 台北報導)
ATCT(美台古文物藝術及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交流協會)於8/13提出聲明書,公開說明ATCT協會如何善用「科學鑑識」,在客觀方法上有一定標準步驟,讓社會大眾了解如何進行鑑識與辨別,針對藝術界提出對吳冠中畫作與清代田黃觀點進行說明。

ATCT20240813聲明書針對《針對藝術界提出對吳冠中畫作與清代田黃觀點》說明內容如下:

ATCT於8/13提出ATCT20240813聲明書內容1(圖片資料ATCT提供。)

藝術界對吳冠中畫作之觀點:
以吳冠中1979年的《樂山大佛》為例,這件水墨設色之作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所典藏;而「倜儻筆墨」則展出了一件幾乎一模一樣的油畫作品(標註1970年代所作),細看之下造型潦草、細節缺失。現場展出的多件吳冠中作品都有畫面細節、媒材、年份上的疑慮,以中華藝術宮(原上海美術館)典藏的吳冠中紙本水墨《阿爾泰山村》(1986)為例,「倜儻筆墨」展主辦方在其展出的作品說明中這樣闡述其來歷:「上海美術館藏有1986年吳冠中先生的阿爾泰山村寫生畫作,相較之下此幅線條、點有經過更精心布局,是吳冠中先生寫生之後再重新創作的精品。」針對這一點,尚無從查得史實佐證。

協會回覆說明:
經查吳冠中的《樂山大佛》作品除了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有典藏水墨彩版本外,在中誠拍賣網站上也曾出現不同尺寸的版畫版本,而根據唯偉先生在《吳冠中的畫好在哪》一文中提到(文化中國,《吳冠中的畫好在哪》,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23年第4期,總第117期,頁95-96),《樂山大佛》寫生作品是吳冠中繪畫的轉捩點,讓他從那時開始將精力從油畫轉向國畫。吳冠中過去是以油畫作寫生,可知吳冠中可能是在畫完寫生的油畫《樂山大佛》後,才後續用水彩將樂山大佛勾勒得更為完整。
本次展出之《樂山大佛》油畫畫布符合1970年至1985年間之畫布,但經過數十年,在畫作背後有黴斑,釘畫布之圖釘、訂書針也早已老化生鏽,繃畫布的木條也有明顯老化痕跡(如下圖)。畫風、筆觸及落款為油畫紅色原料標準「荼」字,符合吳冠中先生油畫之標準落款,而文中提到「造型潦草、細節缺失」此一評論,則是因油畫顏料質地與水彩不同,油畫顏料質地較黏稠,且本幅畫作是寫生又較其他水彩畫作都小,因此無法和水彩一樣勾勒所有細節。

關於吳冠中紙本水墨《阿爾泰山村》作品之疑慮,「上海美術館藏有1986年吳冠中先生的阿爾泰山村寫生畫作」一語,係因上海美術館藏的《阿爾泰山村》畫作中有「冠中寫生」此一印款,而本次展出的《阿爾泰山村》作品畫紙符合1980年代之畫紙,經過數十年畫作有少許黴斑,創作年份比上海美術館藏品還晚,但畫風、落款筆跡都符合吳冠中先生水墨彩標準落款,印款有「吳冠中印」和「八十年代」兩個硃砂印款,硃砂印款也有輕微氧化現象。

ATCT於8/13提出ATCT20240813聲明書內容2(圖片資料ATCT提供。)

藝術界對田黃之觀點:
圖錄中之《清乾隆時期雞油黃三龍戲珠「太上皇帝之寶」田黃凍印鈕》印面刻反。
協會回覆說明:
此件《清乾隆時期雞油黃三龍戲珠「太上皇帝之寶」田黃凍印鈕》印面上有風化的硃砂痕跡,為避免破壞印面老化痕跡,因此不使用新印泥蓋印或鉛筆拓印方式,而是直接採取照片「鏡像」方式處理,讓觀者可知印面蓋好時的樣貌,印面原貌以及鏡像的印面如下。並同時檢附兩件曾於瀋陽故宮博物院及江西省博物館展出之田黃印章、印鈕文件如下。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