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新視傳媒

ATCT公開聲明書說明 針對藝術界對八大山人書法作品觀點

ATCT公開聲明書說明 針對藝術界對八大山人書法作品觀點

(編輯中心 台北報導)
ATCT(美台古文物藝術及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交流協會)於8/14提出20240814聲明書,公開說明ATCT協會如何善用「科學鑑識」,在客觀方法上有一定標準步驟,讓社會大眾了解如何進行鑑識與辨別,針對藝術界對八大山人書法作品觀點進行說明。

(從左到右)前江西省省文化廳對外聯絡處鄧澤洲處長,海峽兩岸古文物研究發展協會歐陽理事長,前八大山人紀念館王凱旋館長。(圖片來源ATCT提供)

ATCT20240814聲明書針對《藝術界對八大山人書法作品觀點》說明內容如下:

ATCT20240814聲明書內文1(圖片來源ATCT提供)

此次的八大山人書法作品,ATCT(美台古文物藝術及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交流協會)協會已查證5-6年,字跡部分查閱《八大山人書畫精選》一書(八大山人紀念館編,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2013年),比對書中北京故宮院館藏《行草西園雅集卷》、《行書桃花源記》、《行書王世貞詩軸》、《行書白居易琵琶行卷》、《行草唐詩七絕軸》,安徽省博物館藏《行書孫狄五言排律詩頁》,和上海博物館藏《行書七絕詩軸》等八大山人書法典藏品,此幅筆跡符合八大山人六十多歲的筆跡鑑定,當時八大山人筆力雄渾、力透紙背,因年代久遠墨帶有風化、龜裂痕跡,筆墨重疊處也因年代久有風化、融合現象,宣紙底部有破損後修補痕跡,並有經過多次修復、整理痕跡,印泥是老硃砂,老硃砂已有天然氧化、風化現象,其硃砂印都符合標準硃砂印款鑑定,印有「何園」和「八大山人」兩個標準印款。

ATCT20240814聲明書內文2(圖片來源ATCT提供)

另外,此幅書法作品上還有十一個鑑定收藏印,為宋犖(1634-1713,籍貫河南商丘)的「商丘宋犖審定真跡」(台北故宮之部分書畫上有其鑑定章)、耿嘉祚(西元17-18世紀初,籍貫遼寧遼陽)的「耿會侯鑑定書畫之章」(台北故宮與北京故宮之部分書畫上皆有其鑑定章)、李日華(1565-1635,浙江嘉興)後人的「六研齋」、汪文柏(西元17-18世紀初,籍貫安徽休寧)的「汪氏柯庭秘玩」、畢沅(1730-1797,籍貫江蘇太倉)的「靈巖山人秘笈之印」、劉恕(1759-1816,籍貫江蘇蘇州)的「蓉峰寶玩圖書」和「吳郡劉恕所藏」、吳榮光(1773-1843,籍貫廣東南海)的「吳伯榮氏秘笈之印」、戴植(西元19世紀,籍貫江蘇鎮江)的「芝農珍賞」、潘正煒(西元19世紀,籍貫廣東廣州)的「季子所藏」以及李鴻章(1823-1901,籍貫安徽合肥)家族的「李鴻章家珍藏」。據考證上述各家的年代和背景,此幅書法在清朝時期的收藏、鑑定經歷,應是汪文柏所有,請宋犖、耿嘉祚與李日華後人協助鑑定為八大山人真跡,後蓋上其收藏章,之後由畢沅、劉恕、吳榮光、戴植和潘正煒等清朝時期著名收藏家收藏,再由李鴻章家族收藏,最後在1970年代輾轉至台。上述鑑定、收藏章與協會展出之八大山人書法上的鑑定、收藏章,大致對照如下圖。並同時檢附海峽兩岸古文物研究發展協會與八大山人紀念館簽署之《業務合作交流意向書》如下,以茲證明海峽兩岸古文物研究發展協會併同ATCT協會在歷史研究、文物研究及文物科技保護等科學研究部分,也得到八大山人紀念館之認可。

Exit mobile version